[菜鳥逼居歪日誌] 拆解報告Journal article,你可以的!

在醫學中心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臨床上的各種事務之外 
常常還會有各式各樣的「學術」任務,常見的像是
報吿一個有趣的case
報告一個特定主題的review
報告一篇Journal article等等
關於怎麼去報不同類型題目其實很看各醫院例行的方式或是自己本身習慣的報法
最近剛剛報完一篇journal article想說利用最深刻的時候來分享一下自己用差不多兩週的時間準備報吿的心得~ 

[認識文章]-[抓住核心]-[儘早動工]-[整理資訊]-[自我演練]

大概準備的步驟分成這五個區塊,以下一一分區塊闡述:

[認識文章]

在開始讀之前,可以了解一下此篇文章的性質、出處、地區等等的特性,
性質:Case report, Cohort studies, RCTs, Meta-analysis, Protocols, Review articles等等
出處:Journal, 年份等等
地區:哪個地區的研究(例如:亞洲、歐洲等等)

舉個()比喻:如果這個文章比喻成一個想認識的新朋友,那麼你應該想要知道他是誰、專長是哪個領域、哪裡人、幾年次(吧?)
了解這些資訊更能夠在進入了解這個主題之前先抓到這類文章大概的定位與可以或想要傳達給讀者知道的資訊是哪部分,也就好像比較易讀一些。

[抓住核心]

就像要書寫一寫一篇散文來表達一個理念或一個故事,一定不會如同口語的方式來書寫
也或許礙於投稿格式字數條件,我們熟悉的「文章」通常是由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疊,穿雜幾張圖或表格附帶幾行敘述而成。
因此要如何快速掌握文章的核心,可以決定尤其是搜尋適合的文章時的CP值(!?)
[Title] > [Abstract] > [Conclusion] 的方式進行文章搜尋
先藉由標題快速掌握這篇文章大致相關的領域或關鍵字
若看起來相關可以再閱讀Abstract來決定要不要點進去看
是我在講求時間效率常下使用的方式(當然搜尋結果不多想慢慢看也是沒問題)
決定好一篇文章,也可以再進一步看result和conclusion了解大致結論之後可以再細細品嚐本文xD

[儘早動工]

其實這部分還是因人而異,只是在前幾次的製作經驗
我往往都採取慢慢逐步看完理解整篇文章之後,再從頭開始做投影片
若是case report等稍小字數的文章可能還好
但若是Review article或MA類的文章則會有一些問題,比如說:
1.如果並不熟悉文章相關的領域,往往再從頭開始做簡報的時候會需要再花時間去理解一些艱深的部分,儘管之前已經做好筆記(這點真的是屢試不爽)
2.由於之前已花略長(!?)的時間細細品嚐這篇文章,在製作簡報的時間勢必會被壓縮一些,在製作上的速度往往都很趕(覺得明明很早開始了可是還是很趕)

因此
這次決定面對一篇篇幅稍長的Review article
決定邊讀邊邊理解的同時整理成簡報
在理解最為連貫的時候直接做成簡報,加深理解的印象也加快整體進行速度


接下來的兩個部分,其實很因人而異,可以參考自己習慣做法即可:
自己這次在做的時候以下兩部分其實是交互不斷輪替的方式進行

[整理資訊]

一篇文章所涵蓋的重點可能在原作者群的腦海中是有一張flow chart或list在走
以文章傳達資訊的角度,上述所說欲掌握「核心」可以從不同區塊閱讀的方式快速抓大重點
但若以聽眾的角度出發,探討每個人想獲得的事物
或許我們可以用分類整理的方式幫助自己和聽眾更容易掌握重要資訊


*聽眾是誰?

以純醫師聽眾的角色為例,角色區分不外乎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
而對這個領域不同熟悉度的對象都有可以從這篇文章中學習到的內容
這部分可以嘗試劃分不同對象的所需要知道的核心知識
舉例:這是一篇探討ANCA在各項風濕免疫科疾病角色之systemic review,接著歸納對此領域不同了解程度人員,在聽完後需要知道之主要資訊:
實習醫學生:ACNA基本意義與產生的原理、常見ACNA相關疾病
住院醫師:偵測機轉與陽陰性時的意義判讀、什麼時候需要測定
主治醫師:對於特定疾病ANCA的角色與相關重要的trial或數據

透過事先規劃的分門別類,再藉由投影片中take home message 的部分重複提示
可以讓聽眾對重要資訊有更深刻的概念。

*避免過多重複資訊

這部分自己也在學習,畢竟常常害怕漏講很重要的資訊,而過多的數值就覺得混亂
實在也沒個定論,只是闡述這次報告的心得
這次是全部做完後嘗試報告給身旁幾位同樣醫學背景的同事後發現
由於review article本身性質必須縱整各相關臨床試驗,包含數值或百分比以闡述一個重要結論
當文章本身要探討的主題已經很廣泛,每個主題又涵蓋各式trail和不同的結論的時候
將所有敘述到的trail結果全部列出,實在是... (我想不到什麼方式形容字數爆棚的可怕ppt
我自己的做法是盡量使用表格或排列表示,或者使用簡單比較方式帶過
以避免各種雜訊充斥著版面,讓聽者至少能知道重要的證據
有興趣者自然會再提問時細問他/她想知道的細節
不然很可能會失去報告的主軸也模糊焦點

[自我演練]

這部分不限於報文章時,應該說所有的演講或talk可能都可以適用~
重要的演講在正式報告之前,我一定至少抓緊時間從頭re過
因為在台上看著簡報毫無頭緒的氛圍真的...很尷尬(尤其非常重要的報告@@
可以先試報看看,了解自己報告所需時間是不是和預計時間差不多
以做不論是簡報張數、欲強調的部分可以多或少多少時間或內容強化或精簡的調整參考
而由於自己可能會是報告現場最為了解文章的人,自然也可能存在一些盲點
因此也可以在正式報告前找幾位聽眾「試聽」報告並給一些建議
都可能有助於注意到一些盲點或修整主軸的方向等等

以上是個人報告文章的小小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希望每個需要報告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報告方式。

總而言之,完成報告一篇文章真的值得幫自己鼓掌!
不免俗的,收穫最大的還是自己
不過在報告的過程獲得不錯的反饋或得到建設性的建議,好像都讓自己的能量更為提升
也讓這片文章有了更多更多的價值!

留言